牧者心聲

失味的鹽
日期﹕2018年09月21日
 
「鹽本是好的;鹽若失了味,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?或用在田裏,或堆在糞裏,都不合式,只好丟在外面。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(路加福音14:34-35)

耶穌口中失味的鹽指的是以色列人,他們被神揀選作初熟的果子,本要成世人的榜樣,但可惜的是他們心裡剛硬,漸次失去了在世人面前為神作見證的角色。「鹽若失了味」便什麼都不是,既然什麼都不是,就「只好丟在外面。」今日若基督徒漸次放棄為神作見證的使命,一樣會成為失味的鹽,結果只能等待被丟在外面的那一天到來。

這情況就好像耶穌在路加福音講的筵席比喻一樣,神預備了上好的筵席,那知被邀的人用了各樣的理由拒絕了盛宴的邀請,最後神要四出勉強路過的人參加,反而先前諸多借口的,沒一個得嚐盛宴。

當然,那些諸多推搪不去赴宴的人也不是傻的,他們當然知道宴席十分豐富,只是他們不想因此而付上出席的代價。什麼代價?便是為耶穌作見證的代價。在今日崇尚多元、高舉自主的大環境中,單一神的信仰本就政治不正確。再加上高度商業化的文化渲染,有選擇、有妥協空間,漸次成為了調和社會上多元價值的潛台詞,不容妥協的絕對價值,自然會被扣上各樣帽子的眾生,這些都是基督徒不能迴避的代價。

人的群居性,某程度上反映出本身脆弱的一面。既無利爪、又跑不快,竟然放棄樹林的保護,跑到地面生活,為了生存人不得不群居。離開了族群,意味著生命要暴露在危險之中,所以人天生害怕離群獨處。那怕多麼不喜歡、不認同族群的方向,一樣情願妥協,因為離群代表著不再安全。正是這份對群體的依賴和需要,令人言成為可畏,群眾壓力便成為人看不見的一度圍牆,把每個人牢牢的綑在一起。世人一方高舉個人有著不可侵犯的獨特性、要拚命捍衛多元價值,但一方又害怕離群或被群眾離棄,最後只好攻擊、威脅每一個不安份的個體,千方百計把族群凝聚,那怕只是圍爐取暖,也不要被群眾見棄。就這樣,群眾便漸漸取代了神,成了我們心中最怕失去的東西。害怕群眾多於敬畏神的,漸漸成了耶穌口中不去赴宴的那幫人。

作為基督徒就好像海難中有幸上了救生艇的人,望見大海中大部份的人在努力掙扎,我們當然害怕失去他們,但問題是,我們應拚命把他們拉上船?還是跳下海中和他們一起?

 
 

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(IGT).

免責條款 & 私穏條例聲明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© 2024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